青豆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26章 小学故事(第1页)

对于很多7o、8o后而言,很多人来自于农村,不像现在的城镇化展,很多农村人都纷纷涌入城镇,大部分农村人进城的原因主要就是教育和医疗两方面的问题。当年上学的时候那可是相当的热闹。就拿米云回忆的湖南某个乡镇的的村办小学校而言,那时候都是热闹非凡,教室和学校不断扩建和修葺。

在9o年代里,米云的记忆中学校里那可是相当热闹,不仅有小学部,还有初中部,学生们在家里就可以完成义务教育。

每当上学或者下学的时候,村子的主要道路上总会看到三五成对的小学生们集结赶往学校,一路上大家打打闹闹,嬉嬉笑笑,充满了欢声笑语,那时候的笑容是天真无邪。而当这些人长大成人进入城市之后,他们的孩子也离开了故乡,剩下的大多数是离不开土地,或是家庭各种原因。

作为8o和9o年代的一员,马上就要奔四了,看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上班回家,给孩子们复习辅导功课,却不曾忘记自己童年读小学的时候读过的那些课文。现在回忆起来,满满的都是童年的回忆。

记得当时进入小学一年级,拿到新课本的时候,那种心情真是无比的兴奋。那个时候的孩子比较都很纯真、甚至有点羞涩,不像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见过世面的,一点也不害怕。每学期新书本,同学们都会用废旧报纸来包书皮。

米云记忆中,小学四年主要就是语文和数学两门功课,数学教材可能记不住什么了,但语文课本上有很多经典篇章,很多朋友可能还会残留一点记忆,像某一篇课文是《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篇课文现在仍然有在使用,但是回忆当时的场景,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如果上面那篇课文印象不是很深刻,《蒲公英的种子》总会勾起你的回忆吧?这篇课文至今仍然记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这几篇文章,《小猴子下山》,《猴子捞月》,《司马光》,《曹聪称象》以及《小猫钓鱼》。回忆上课的画面,老师是不是经常提醒某某没认真听讲,叫哪个同学站到后排听讲呢?记得那时成绩好的同学都能很快的背诵课文,而智力稍微差点的同学总是背诵不了,放学的时候被老师留堂,一定要在组长或者老师手里背完才能回去。天色已晚,还免不了一顿打手板,各种书面处罚,恨不得马上跑回家去。

《小猫钓鱼》这篇文章最能勾起童年的回忆,小猫三心二意的举动,一直都会被大人用来教导孩子们要专心学习,米云经常跟着大人或者一帮小伙伴去河边或者池塘边钓鱼。只要到了周末,米云就会和小伙伴挖好蚯蚓,拿好竹子制作的简易钓竿去钓鱼去了,完全不在乎家庭作业有没有做完,直到第二天老师检查作业的时候才现,昨天的作业又没做,最后就免不了罚抄作业了,那个年代的作业还是比较少的,孩子们主要是娱乐为主,学业比较轻松。

童年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语文课文内容,还记得多少文章,勾起了多少回忆,几十年过去了,有没有热泪盈眶,无限感叹,岁月不饶人,看过这些课本的基本上都是奔四的一代人了。

回忆小学故事,除了上面的语文课本介绍,米云还想补充和更正以前的部分记忆,因为与事实有出入,米云的回忆日记,大部分都是米云自己猜测和推断写出来的内容,因为过了三四十年,米云的记忆片段可能不会那么准确,年少的记忆,米云可能也不能完全记住,很多事情的记忆可能会有少许的出入,小时候的视角看问题可能也会不那么准确,后面又咨询过父母,提到了部分小时候的事,有很多人和事,米云比父母都记得清楚,但因为幼小,十几岁生的很多事,米云自己也不能完全记得清楚,尤其米云六七岁前的记忆。

米云先更正的是,米云没有上过幼儿园,直接上的一年级,9o那个年代的农村小学都没有幼儿班,至少米云念书的时候没有幼儿班,是米云后面几年后才开始开设幼儿班教室,当时学校上面有政策,村小学应该要开设幼儿班,小学校长委托母亲物色幼儿班教师,母亲也是找了很久,最后挑选了一个刚初中毕业的女子当了幼儿班老师。

母亲回忆,刚开始请幼儿班老师,那个幼儿班老师没有信心来当幼儿班老师,怕教不好孩子,反正最后就被母亲做工作走马上任了,那个幼儿班女代课老师最后嫁给米云家右边的邻居家,村小学的最后六七年才正式开设了幼儿班,米云记忆中自己是上过幼儿班的,父母两人都确定米云没上过幼儿班,米云也就只能默认没上过了,因为就是近三十年生的事,米云只能简单回忆,不能描述太清楚。

米云再想回忆补充的就是村小学的整个场地和故事,有限的回忆,不能回忆的太清楚明白,要避嫌。学校旧址就是村坟山遗址,肯定错不了,母亲说叫义庄,就是古代存放骨灰的场所,村里人和鬼子都埋了不少,尤其是学校旁边的那边沙地原来也是河流,解放前被鬼子抛尸进河里不少,米云推断应该是外公说给子女听的,母亲才会知道解放前几十年前的事。

那条与湖北交界处的河流,是母亲一辈们抓鱼的场所,在米云出生后基本被填平变成了耕地和宅基地,只不过当时的村民很少能知道五十年前生的事,三大队原义庄的村坟地解放后才建成学校,米云推测的是只有7o末的村里人才在本村上学,我们父母辈都可能要过河去外村上小学。那个外村小学旧址现在已经是民房了,米云今年去农村吃酒席,经过学校旧址的时候,已经变成民房了。

小学的伙食费回忆米云记得一点,学费就记不得,父母没有提过,村里小学的伙食费一直都是由学校老师代管,直到近十年村学校的消失,才正式退出,各行各业都有伙食费,有单位食堂的人都有专门管后勤伙食费的人员,多少都会有一点毛利,能吃一点点小回扣。那个年代的小学学生都会搭餐交伙食费,初中也是,米云到高中阶段,才开始用钱买菜买饭,正式的精打细算打理个人的伙食费。

村小学的伙食费,一直是由一个老师代管,校长和母亲是堂妹关系,代管的老师也是同姓,三个老师都同姓,那个年代的老师基本上都有三四个子女,养家糊口比较困难,一半时间教书,一半务农和做小工养家,那个前辈老师的主要精力在赚钱养家,经常迟到早退,校长舅舅就有点不舒服,收回了学校的伙食管理权,主要平时学校用餐的菜不好吃,就轮流管理伙食,学生的早中两餐伙食费是四两大米,两餐各二两米,学生交大米给学校仓库,学生自己在家带菜过来就白米饭吃。那个年代一餐二两米算多的了,平时在家都可能达不到这样的伙食标准。

那个前辈老师管了十年伙食后,后面十年的伙食费用就是老师轮流代管,伙食费主要就是老师吃的菜和学生吃的米饭两样。伙食费基本上不可能中饱私囊,因为就买点荤菜,偶尔买点鱼和肉,蔬菜学校里面可以自给自足,每天四个老师的教职工伙食标准就是总共两三元钱,每天都有记账,如果降低伙食费标准,老师们就会有意见,经常抱怨伙食差,一天两三餐两三元钱的标准确实难以贪污,再贪就会换伙食管理人,一般主要是早中两餐,晚餐很少,偶尔煮个面条,一般老师们一周一两次晚办公。

米云母亲也管过几年伙食,米云母亲16岁就在学校教书,除了在县城进修学校学习的时间,基本上都在村学校里教书,村子全部搬迁走后,母亲才会到乡里的十几所小学轮流任教。母亲亲口讲述的,学校老师的伙食费基本上占不到便宜,几个老师每天人均五毛钱的荤菜标准,没法再扣,如果管理伙食费的再搞名堂,那老师在学校的两餐基本就吃不上什么菜,吃不上一碗饭,老师们会集体吐槽伙食差。

学生交的粮食每学期还是会有结余的,因为可能有节假日,不定时的放假,天气原因,还是其它法定假期,那个年代的法定节假日算的没现在精细,一个月都是按二十五天左右用餐的标准粮食,老师们吃的也是学生上交的粮食,学生一餐二两米也吃不完,米云记得小时候一搪瓷缸米饭就能吃的饱饱的,都是蒸的白米饭,自带粮食和饭缸,主要看菜,而且蒸米饭的厨师不一定刚好给每个学生都放二两米,都是肉眼抓一把淘好的米放进几百个饭缸,一个饭缸放一两五的大米就差不多了,不可能用量杯去匀米,完全凭肉眼撒米,米云就见过父亲给学生饭缸匀米。

米云父亲在学校也做了两年饭,后面没有课可代课的时候,米云父亲是湖北那边的初中教师,到湖南这边教书没有编制,只能在全乡十几所小学代课,父亲也不喜欢教书,后来干脆不代课了,米云念五六年级的时候,米云父亲就在村学校帮厨。那时候米云母亲不在村里教书,出去教师进修学校学习去了,米云记忆中,母亲在米云从小到大的记忆中都是在外面进修学校学习。米云自己小时候就多次去进修学校,还住过几晚,进修学校原校区后来给了二中,后又给了实验小学。只能说历史展变化太快,很多人和单位在近二十年都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

米云母亲说过,买菜的伙食费很难占便宜,米云母亲就管过几年,但学生上交的粮食肯定会有结余,就看结余多少的问题,因为学生可能因为请假,或者节假日,满额度上交的粮食不可能退回给学生,那个年代法定和临时休假日都没法计算精确,学生上交粮食是一学期一上交,因此每学期学校的粮仓都可能会结余一点粮食,就是多少的问题,少的话,粮仓管理人和学校厨师可以各分百斤以内,基本上够一家人吃上好几个月了,余粮比较多的话,就是学校老师均分粮食,人均一百斤左右,就是在学生每人每餐二两米的标准上,稍微减少一个指甲的米粒,百来个学生一天就能结余几斤粮食,一学期就能结余不少粮食,学生也会吃的饱饱的,就当粮食损耗了。学生家长也不会想太多,计较太多,相当于请老师每天吃两顿白米饭。

米云在想,不是村里的学校有这些油水漏洞,乡里其它十几所小学可能都有,甚至油水更多,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油水漏洞,只要有人和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故事,初中学校也应该如此,米云上初中的时候,也是学校搭餐,上交大米,自己带菜买菜,如果学校全面管理学生的伙食费,那生活标准就是差的不行,米云上初三的时候,不用自己带菜买菜,学校全面管理伙食费,那顿顿如猪食,常年水煮白菜和土豆片,常年不换菜,吃的想吐,不堪回忆的生活。米云估计有相同经历的朋友不少,只要是学校包揽整个伙食费的时候,就是同学们吃的最差的时候。

米云的整个中小学生涯算是幸运的,还算不错,虽然比不了城里的学生,但比偏远农村和山村的条件还是好了太多。网上可以看到很多偏远落后的山村小学,就是近十年都有,赶不上米云三十年前的小学条件。简单看几条偏远农村的教育问题:

一、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1、教育条件差,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偏远山区农村由于人口居住分散,学校设置数量少,学生上学路程较远,每周多数住校学生要走几里或十几里的路程来上学,交通工具有限,少数走读学生早出晚归,有些学生因此而辍学。

多数偏远山区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师资力量差,大部分教师既代语文、数学课程,又要代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并且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知识基础薄弱,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很少主动接受新的信息,教学效果低下,教育质量不高,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陈旧。

2、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差,积极性不高

偏远山区农村学校自然条件恶劣,教师生活工作的条件差,严重影响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先,山区交通不便利,很多村庄之间不通公路,教师出行困难,信息闭塞。其次,大部分农村教师居住条件较差,特别是外地教师和家离学校较远的教师一般只能在学校居住。

农村学校提供给教师的条件有限,这对于未婚的青年教师来说,存在找对象难、结婚难的问题。即使已婚教师,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教师子女很难接受优质教育。导致很多农村教师都竭尽全力在城市购房,或想尽办法调进城市工作,工作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

另外,在偏远农村地区存在图书阅览室和计算机网络不配套等情况,教师精神生活贫乏,信息闭塞。所有这些问题,都使得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生失学率高、成绩差

偏远山区农村学生由于当地农民生活条件差。学生家庭负担重,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使得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较城市学生偏低,对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失学率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逐渐流向城市,不少地市县级以上的小学出现了人满为患的情况,一个班级坐下七八十个人更是司空见惯,一个年级就有十几个班,就连上课老师都感觉到了人山人海的味道,压力太大,一人要同时教三四个班。

反观农村的村办小学,正在出现大量学生流失,甚至完全被废弃的情况,各村的小学旧址已变成了民房,米云的家乡乡镇就是如此,即使剩下来的学校,也大多被合并,设立为孤零零的教学点,一个学校只剩下掰着手指头就能数得着的老师,一边是城市小学的一座难求,一边是乡村小学的门可罗雀,两相对比,让人不得不心生惆怅,无限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热门小说推荐
我与小白猫的五次相遇

我与小白猫的五次相遇

我是一名三流大学的毕业生,没背景,没学历,没技能,毕业后只能成为千千万万普通打工人中的一名,本来想着一辈子就这命运,想不到在一次加班后救治了一只受伤的小白猫,从而走进光怪陆离的修真界。小白猫,为什么每次碰上你都是你的不幸,又是我们两个的幸运?哎呦,不要咬耳朵!修真界是沃土吗?修真界是更残忍的荒野丛林!阶层,靠山,压迫无处不在,没有背景靠山的我只能在夹缝中争扎生存,沦落为连名字都没有的炮灰,于是我发誓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可是,当我以为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同时,才发现一切都是一支幕后的黑手在操纵我的命运!且看我如何冲破封锁,逍遥于天地间。PS请善待小动物,也许,它就是你未来成功的阶梯。...

宠妾为后

宠妾为后

gtp1tgtdivnetkquot1tgtahrefquotbeginquot1t立即阅读gta1t...

我为功德付出的那些日子

我为功德付出的那些日子

姜叶在死之前,万万没想到自己活过来之后,会苦恼着该怎么去赚取功德,毕竟她除了右手还完好,身体其他部位已经光秃秃的了。自此之后,只要是能功德的机会,她都要去掺一脚,毕竟蚊子再小也是肉姜叶一切都是为了功德最开始。妖魔鬼怪愤怒宁个破破骷髅架子,宁也配后来。妖魔鬼怪们痛哭流涕来吧,不要因为我是一朵娇花而怜惜我给你度,给给给反正度总比被劈得魂飞魄散的好。姜叶这些东西可能有病而业内的人,也从一开始的不屑,变成了目瞪口呆,这么凶残的人,真的是太喜闻乐见了啊终于有一天,是鬼看见他们人类吓得屁滚尿流了。姜叶表示,要是老天不要那么抠门,一切都很完美。立意民主自强...

全家偷听我心声,流放路上赢麻了

全家偷听我心声,流放路上赢麻了

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回到过去:我成了互联网大佬

回到过去:我成了互联网大佬

简介关于回到过去我成了互联网大佬无系统重生流商业暴富互联网创业那一年,富都是草莽时。三石刚创立易网,此时还对网站的盈利头疼。小马哥还在犹豫要不要创立企鹅。马老师刚卖掉自己的网站,还在待业。林羡华重生回1998年,那个从自己辍学开始的人生起点,前世潦草,浑浑噩噩度过一生。如今。重生不重来。从积累原始资金,搞互联网,林羡华一步一步踏上属于自己的传奇富之路!...

御神记

御神记

青莲浊世,不染凡尘。一个人,一株莲,一曲神话,一生传奇。掌造化,立真理,塑起源,控命运,主纪元沉浮,天道生灭,万物轮回创不朽之文明。谱永恒之诗篇。...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